本期校长:徐莉莎
       徐莉莎,中共党员,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小学科学教师、副校长,沈跃群工作室学科带头人,区名师工作室导师。她时刻保持"童心""热心"和"潜心",孜孜不倦耕耘于课堂内外,兢兢业业投身于教育事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贡献。自2018年1月以来,她踏上项目化学习之路,积极摸索新型教学手段,基于真实问题探究学习方式,潜心追求基于项目化学习的跨学科教学模式。获湖州市优质课一等奖,100余篇论文、案例在核心刊物发表或获奖;在教学业务和指导学生方面获奖200余次,曾荣获"2019年度全国中小学实验教学能手""浙江省项目化学习百强教师""湖州市基层教学能手""湖州市教坛新秀""湖州市教改之星金奖""湖州市教科研先进个人""湖州市优秀志愿者"等荣誉称号。
走近名师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在农村学校扎根12年,她带着孩子走出课堂对话自然,动手实验"触摸"科学,她用自己别具一格的教学方式,耐心、热情地为一届又一届学子耕植出科学萌芽的丰沃土壤,点燃他们的科学梦想。
善于引导,让科学可以触摸
       小孩子天性好动爱玩,善于引导时,这个看似"恼人"的天性会转化成无穷的创造力,带给人莫大的惊喜。因此,徐老师总是倡导"做""思"共生,她会潜心钻研教材,不厌其烦地准备各类实验器材,认真严谨地写下每一份教案,用课本知识为学生打下扎实基础,用实验教学带领学生推开科学大门。
       徐老师总是不自觉的称赞学生,认为他们都很聪明,总是能在实验中提出很多新颖的想法,她身边总有讲不完的那些有趣的教学经历。比如《与阳光垂直的支架》这堂令人拍案叫绝的精品课,学生们活跃的思路和动手能力让徐老师至今想起来仍然感到惊喜,"我们要怎么做出一个可以旋转角度的太阳能板?""同学们,肉眼观察总是少了科学依据,要怎么样才能精确地知道阳光是不是垂直照射了呢?"……这一个个精心设计、循序渐进的问题随着课堂进程,被逐步抛出,成为课堂的"点睛之笔",学生们在她的引导下,亲手设计装置参与实验,"光直射时影子最短""光沿直线传播"这些抽象的理论知识也在实践中变得生动立体。这堂精彩纷呈的公开课还在教育部"国培计划"2021东南大学小学科学国家级骨干教师高级研修中展示,让听课教师受益匪浅。
       疫情期间,徐老师更是设计了别开生面的《防疫宅家我做主》项目,"我们要怎么快速地处理家里产生的各种垃圾?""大家是不是可以利用身边的小物件,来设计一个打蛋器呢?"……徐老师设计了不同的情境,让学生们结合自己疫情期间的生活经验,通过简单易上手的小实验不断地探索着科学奥秘。这个项目不仅在学习强国湖州学习平台上获得不俗点击量,还入选了教育科学出版社《重新定义学习:PBL项目化学习15例》一书,成为湖州市唯一入选的教学案例。
       荣誉和赞美的背后总是离不开付出,准备一堂学生喜爱、乐于参与的科学实验课其并不容易。近日,她在浙江省小学科学关键问题解决暨科学新课程标准专题研训活动展示了《斜面》一课,前后修改了8次,实验用具也几经换代,但为了能让学生们有更好的学习体验,这一过程,她甘之如饴。
严谨求实,做教学"有心人"
       徐老师从教11年的第一站是一所地处溇港文化核心地带的学校,她显然没有"放过"这一座天然的自然文化"博物馆",让孩子们自己探索发现学习的乐趣,将所学运用到实际中的"执念",催使她主导开发了《基于溇港文化的STEAM+扬帆课程》《太湖小农夫》《太湖桥文化》《地下溇港》《比一比,谁远谁准》等一系列极富当地特色的课程与项目,其中《比一比,谁远谁准》还入选了浙江省2018年中小学STEAM教育案例。她依托小学科学教材,挖掘适合小学生的拓展内容,开发《生活中的科学》《环游科学星》《生活物品的巧妙运用》等一系列课程,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科学兴趣。
       小学是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黄金期,徐老师深知这一点的重要性。在浮力测量的教学过程中,她察觉到了弹簧测力计在测量泡沫浮块重力时不够精准的问题,由于泡沫质量过轻,学生们对于它的重力常常属于"连蒙带猜"、粗略估算。在小学阶段,这样的小失误,很多人都会睁一只眼闭只眼,但徐老师却较真起来,她认为:除了激发孩子们学习的热情之外,我觉得让他们认识到科学的严谨性同样很重要。所以她设计的浮力测量教具应运而生,她利用称出泡沫浮块浸入水中后排出的水的质量,相对精准地测算出泡沫浮块的重力,不仅完善和优化了实验,也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们严谨的学习习惯。值得一提的是,这个独特的教具也不负所望,载誉而归,获得了浙江省实验说课一等奖、浙江省科技创新大赛科技辅导员作品一等奖,作为优秀作品参加第35届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线上展示交流活动,同时还成功申请国家实用新型专利。
       她坚持阅读与学习,电脑、笔记本、备忘录里随处可见的读书摘记和心得体会。100余篇论文、案例在核心期刊发表、获奖,主持和执笔课题研究20余项,她主持的省级课题《信息技术融合学科项目化的实践与探索》和执笔的省级课题《"双减"背景下学校主题项目设计与实践的研究》分别在浙江省课题研究成果中获奖,负责的2023年度浙江省规划课题《传承+创新:校园教育戏剧项目化推进的实践研究》正在校园里如火如荼的开展研究。
毫不藏私,引领团队共成长
       师亦有师,教学相长,徐老师丝毫不怕"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反而在教学交流过程中倾囊相授,并不藏私。2020年,她赴青川送教下乡,因为受到各种原因的影响,有些地区的实验教具种类其实并不丰富,所以就结合实际,建议利用有限材料来进行实验教学。这些接地气的教学建议,赢得了当地老师的一致点赞。
       她的一言一行也深深影响着身边青年教师的成长,她习惯在听课时快速记下课堂内容,并用标记记下优缺点,公开课点评时满满一张纸的笔记、一针见血的教学指导。作为区名师工作室导师,一年来,她带领工作室成员先后阅读《大概念教学:素养导向的单元整体设计》《项目化学习工具:66个工具的实践手册》《为深度学习而教》《"深度学习:走向核心素养(理论普及读本)"读书笔记》等专业书籍,每位学员都认真阅读书籍并分享读书体会。作为导师,她毫不藏私,乐于分享,把自己的经验梳理物化,在省市区各类平台做题为《高质量教育教学论文"打造记"》《素养导向下小学科学指向核心概念的螺旋式进阶课堂实践》《基于地域文化的项目化学习实践》《立足"工程设计与物化"学科核心概念 让科学学科项目化学习真正落地》《项目化学习中的评价设计》等多次分享,特别感动的是受到新疆科学教师们的认可与赞许。
       她被调派到湖州市织里实验小学教育集团后,作为一名分管科研师训的副校长,她更是尽心尽力为学校贡献力量,在学科团队建设上更是呕心沥血。在她的带领下,科学教研组建设机制完善、积极参与教学改革、紧跟前沿实践创新、学科教学成效显著,近年来,科学组开发拓展性课程9门、课题获奖17次,论文发表15篇、论文获奖56篇,专题报告17次、业务获奖107人次,指导学生获奖93人次。为此被评为"湖州市先进教研组"并被选送省参评。
       值得一提的是,繁重的教学任务并没有影响徐老师对公益活动的热忱,她累计公益时间近600小时,被评为"湖州市优秀志愿者""吴兴区十佳志愿者"和"吴兴区青年志愿服务先进工作者"等。在她的带领和影响下越来越多的青年教师加入到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来,全校教师累计公益时间近3000小时,学校也获得了"市级青年文明号"和"吴兴区志愿者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
       12年来,徐老师点燃了一届届学子心中的科学火种,而她的坚守显然远不止于此,仰之弥高,钻之弥坚,她正温柔又坚定地行走在科学教育的路上,步履不停,创新不止。